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11 点击次数:97
《从"猪倌"到养殖专家》
"老王,你说当年那个伺候猪的兵,现在咋成了咱们县里数一数二的养殖大户了?"
"嗨,你不知道他那段故事啊!我给你讲讲......"
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几个老人摇着蒲扇,谈起了李建国的往事。
1978年的冬天,李建国背着褪了色的帆布包,站在征兵处的门口。他个子不高,瘦瘦的身板在寒风中微微发抖。
"你就是李建国?"征兵干部翻看着登记表,"身高差了点,不过看你父亲是因公致残,可以破例。"
"谢谢首长!我一定好好表现!"李建国挺直了腰板。
谁知道,满怀憧憬地进了部队,却被分到了炊事班养猪。
"李建国,从今天起猪圈就是你的阵地。"班长递给他一把铁锹,"记住,战士嘴里的肉就靠你养的猪。"
李建国握着铁锹的手微微发抖。他没想到,自己梦想中的军旅生涯,竟然从一个猪圈开始。
"儿子,在部队咋样?听说你......"电话里,母亲欲言又止。
"挺好的,娘。我在连队负责重要任务。"李建国强装轻松。
"我听村里人说,你是在养猪......"
电话那头沉默了。李建国知道,父亲一定又气得抽烟了。
但他不服输。既然分到了这个岗位,就要把它当成一场战斗来打。
他开始跟县里的兽医学习,研究猪的习性,琢磨饲料配方。渐渐地,连队的猪越养越肥,战士们的伙食也越来越好。
"小李,你小子有两下子啊!"连长看着猪圈里膘肥体壮的猪群,连连点头。
1981年退伍那天,李建国拿着一本密密麻麻记满养猪经验的笔记本,回到了家乡。
"建国,你真打算靠养猪?"母亲担忧地看着儿子。
"娘,您等着看吧。"
他先是买了三头大白猪,按照部队里总结的经验精心饲养。很快,这些猪就长得比普通黑猪壮实多了。
"这白猪能行吗?看着怪新鲜的。"邻居们议论纷纷。
李建国没有理会,专心养猪。三个月后,第一批肥猪出栏,竟然卖了近百块钱。
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农村,足以让人震惊。
"建国,你这养猪还真有一套!"村支书也来参观他的猪圈。
但好景不长,父亲的病突然恶化了。
"儿子,爹对不起你......"父亲躺在病床上,声音虚弱。
"爹,您放心。我一定把咱家的日子过好。"李建国红着眼睛承诺。
送走父亲后,他更加拼命地干。白天忙着养猪,晚上研究养殖技术,一点一点扩大规模。
1984年,他遇到了同样爱钻研的春兰。
"你就是那个养白猪的李建国?"春兰大大方方地问。
"是啊,怎么,你也对养猪感兴趣?"
"我在乡里的畜牧站实习,听说你的养殖方法很特别。"
两人一见如故,很快就组建了家庭。
有了春兰的帮助,李建国的养猪场发展得更快了。他们引进新品种,改良饲料配方,还建起了防疫站。
"建国,你说咱们这样养下去,能有多大规模?"春兰一边记录数据,一边问。
"等着看吧,我要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。"
十年后,李建国的养猪场已经发展成为县里最大的养殖基地。他不但自己养猪,还带动周围的农户一起发展。
"李老板,能不能教教我们养猪的技术?"越来越多的村民来请教。
"来,进来看看。这些都是我这些年总结的经验......"
2000年,李建国被评为县里的养殖专家。当年那个在部队养猪的小兵,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。
"建国,想当年你在部队养猪,可没少让人笑话。"老班长来参观他的养猪场,感慨万千。
"是啊,谁能想到,那时候的'耻辱',竟然成了我最大的财富。"李建国笑着说。
春兰在一旁补充:"他呀,这些年光笔记就记了好几本。每头猪的习性、病症、用药,都记得清清楚楚。"
如今的李建国,已经把当年在部队的笔记本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养殖手册,成为当地农户争相学习的"致富经"。
他常对前来学习的年轻人说:"人这一辈子,不在乎起点有多高,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。就像养猪,看似简单,但只要用心琢磨,一样能成就一番事业。"
看着眼前规模庞大的养猪场,谁能想到,这一切竟是从一个被人嘲笑的"猪司令"开始的。
生活就像养猪,需要耐心、专注和坚持。每个岗位都有其价值,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深耕,是否有勇气把平凡的事情做到不平凡。
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,它会把你推向意想不到的方向。但只要你愿意在逆境中坚持,善于学习和积累,平凡的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。正如李建国的故事告诉我们: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经历都是未来的财富。